柳枝雨

柳枝雨遍洒法庭中,慈云拥在霄汉宫

谒高中玄相公阳宅完全指南

写在前前面:非常非常感谢友友@奥山 一路上发挥调研特长查询新郑旧城高宅以及高家祠堂相关信息,我的角色更多只是当街发癫的在地摄像头。

写在前面:新郑的特产是枣子和枣制品,河南知名企业好想你枣工厂就在新郑。不过如果想去看高宅,不推荐这两年去新郑,工期原因,接旨亭(鉴忠堂宝谟楼)被纳入大片工地区域无法参观,八卦洞(澄心洞)等景区还没建好,据当地管理人员说是两年内难以完工,不予开放。

————————————

   

  来之前就听说新郑真的有个阁老府的清朝仿古建筑群(大众点评上叫府老阁),本着来都来了的心情自愿去上当。从新郑市南边临双洎河的惠济门进去,一整条南街都是这样的建筑,除了老高的阁老府,还有一位姓刘的进士第。据说惠济门以及南街是老高在位时地方官给他们家修得,但老高听说后叫停了扩建工程。

  南街有些房屋中依旧有人居住,更多是大门紧闭,门内堆放杂物的闲置状态。整条街四个牌坊都是老高的,从南到北分别为“少保宗伯”,“少傅冢宰”,“朝堂砥柱”,“少师大学士”,级别依次提升。但很可惜原牌坊在1960S被打碎,现有牌坊均为重建(造价约2000万一个)。

  1950年照片中的少保宗伯牌坊和现代重建的牌坊对比。

  被打碎的原少傅冢宰牌坊,石堆堆在新修牌坊附近,可以看出原牌坊的规模比新修的大很多。现在复原的阁老府也在这附近,但不是老高阳宅原址。原址应该再往北一些,在仁义胡同附近。 

  阁老府是没有开门的,从门缝中看可以看到影壁,屋后杂草丛生,看起来没有整修好。听说一般也不会开门,但看到知名作家合影背景中阁老府开过门。绕到屋后去的时候小心狗。

(至少老高故居不收钱,这次是老高赢了!)

  走到牌坊尽头是人民路,马路对面能看到(但因施工不能接近)的拱门建筑就是老高家的接旨亭(鉴忠堂宝谟楼)。清康熙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记载:“鉴忠堂宝谟楼遗址(补载)按:明穆宗赐高相国拱所建,在城内东街道北。东街旁边接旨胡同的牌坊也是高家的,据说高家在新郑曾有过20多个牌坊,真是牌坊大户。

  推测高拱宅的历史位置是在人民路—南街—仁义胡同—东街八卦洞这个四方块内。他大哥高捷的宅基地在仁义胡同和向阳街交界处。

  当年隆庆赐老高的书房八卦洞(澄心洞达观亭)现在只剩下一个地名,原址上是中国铁建项目部和停车场。据说老高两次回原籍居住都住在这里。

  除了南街的高家宅基地和阁老坟以外,新郑还曾有一个高文襄公祠在北面(今轩辕公园西南角),抗日时期已经损坏,后来也没有重建。轩辕公园坐新郑市公交208到行政服务中心后步行可到,现在的西南角有高拱的雕塑,和其他的新郑相关名人在一起。

(雕塑证明新郑人眼中的老高是气宇轩昂的老高!)

  最后要郑重感谢一下高伯伯和他的后人。虽然本次去新郑的时候所有的博物馆景区都关门/没开放,经常步行两公里没饭可吃,还一路跋涉命犯大虫子和恶狗。但第二天折返去买酒的时候见到了经营高沽酒业的海字辈?高家后人(是真的因为他不仅跟岳天雷好熟而且年年牵头去祭拜),大哥听说我来新郑拜高阁老后,带我从南到北逛了一圈高家宅基地并指认了各牌坊,胡同等地标的历史沿革(并获得站在街上听大哥一边感叹高张好兄弟一边骂张居正第一阴险的沉浸式病榻遗言体验)。本文中高捷旧居地址,原阁老府范围以及部分牌坊历史说法来自他的讲述。谢谢大哥,谢谢高伯伯的一路关照。

谒高中玄相公阴宅完全指北

        一直说想去看老高,天气凉快下来后终于来了新郑。新郑在郑州边上,到达郑州后坐地铁到华南城站,即可转乘新郑专线208路,209路到达新郑城区。新郑西北侧一条贯穿城区的路叫做阁老路,看到高拱墓定位后不知道从哪里走的话,就找阁老路和郑韩路的交叉口,从阁老居委会(听起来像什么居委会内阁)和阁老村招牌间的小路进去即可。

跟着导航走进去之后是一个小学和几户农居,再走就是农田了,现在这个季节种的玉米正好成熟,根本看不见哪里有什么。

  走到尽头的树林处会看到郑韩故城的牌子,老高墓在这个标志正左边再往南一点点,约50米处。保持心情愉快小贴士:不要问路过人阁老坟在哪儿,抽样的几位路人没有一个认真回答。

  此时环顾四周会感到失路之悲,对策是从树林边和玉米地缝里穿过去,接受虫子爬衣服,蜘蛛网糊脸,大马蜂陪同,以及各种杂草当道的考验。下面是小编为您播报的当季路况,建议来的时候长袖长裤长袜做好防护。

(只要不损害周围的草木和动物,怎么走靠每个人自己发挥即可)

  有几家人的墓和高拱墓贴的很近,需要继续往前走,当前方出现“纪念高拱逝世XXX周年”的大挂幅时,就找对位置了。今年他们没用老高的标准照,而是又找人画了一副,可见确实每年在换新而不是只把数字换一换。地上有祭祀的香,还有承办单位高沽酒业生产的中极殿大学士酒以及阁老相府1569酒(应该是是隆庆二年老高起复那年)。 

(下篇阳宅指南会说到这个酒业应该是当地高家人的产业)

但今年的画实在是有点太抽象了,而且把老高画好矮……还是之前在网上看的441周年的好看。讲道理老高其实长的挺周正,远高于当地盘核桃打牌伧父的平均线。

  一共两块现代的碑,内容虽然基本一致,但是对张居正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给老高带了花,荆州特产白云边酒(很遗憾,因为交通工具安检原因是空瓶),新鲜的甜莲子和菱角,以及老同事张居正故居的纪念币。

  坐在旁边陪老高吃了甜莲子,初秋农作物长的比人高,路难走,墓前只有一小块地方,正好清净无人打扰。在这里放置的所有东西都会立刻被飞虫占领,黑色蝴蝶在柏树叶的垂阴中时隐时现。高拱墓早在清代就废弃失修,神道石像早已不见,1960s的时候估计连地砖和木头都被拆走,按照记载中的规格,猜测前面一整片农田都应该是曾经的建筑区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不管当年在人间是如何的风光或落魄,身后事只有后来人的真心带来的感动,叹息和眼泪最难得。难得与老高一叙,临到跟前却不知道说些什么,只好作为小辈对长辈深深拜,愿每一代天下的小朋友都记得,都来看望新郑最好的高伯伯。

  

张居正墓砚台和江陵碑苑记事

因为荆州博物馆终于在一个月的特别展展出了张居正墓里的砚台,去荆州的时候就去看了。这个砚台的展出是在一个名叫清风初心的廉政展上,随机采访了一下身边荆州人的看法是,他没有主动找人要东西,也算。

砚台大概是20cm左右的正方形,很大一个,花纹刻得很精细,似乎也有一些使用的痕迹,上面的镶银木盒子应该是后世给配的。

除了砚台以外还展了画像和草书,以及帝鉴图说和江陵张文忠公文集的明代本。

大明KPI之神小张,以及其他展品中也出现了离任审计祖师爷于谦,很有上班的感觉。

跟我一起去的荆州人听说要看廉政展,愣了好一会儿问为什么看这个。但其实这个展是荆州周边县市各博物馆凑相关文物做的大拼盘。因为跟鲁家山女尸展馆很近,留言簿上出现的大多数主题是:吓人!

本来此次行程的计划之一就是去张居正故居(江陵碑苑)上当。下午花了20块钱买门票进去之后发现,里面除了明制服装拍照以外,竟然还有十元一次坐龙椅拍照的附加项目!在张居正故居提供坐龙椅服务,体验当神宗,总觉得有点奇怪。

提供的明制服装中甚至可以选穿一品至七品的文官朝服,还有阁老戴的冠,理论上应该是能穿工服坐董事长位。朋友听说后表示有机会来可以穿一品朝服,替摄宗坐一坐。(很想当场实践但没有实践)

故居里有两处张居正蜡像,分别是廷前上工和居家办公场景,廷前上工场景中的万历是个,(水粉画的)背景板。

  居家办公场景对面的书房桌上摊开的卷轴写的是,芝兰当道不得不锄,汪道昆表示自己没惹你们任何故居工作人员。

故居里也有一个砚台的复制品,做工同样精致,这个应该是常设的展品。和荆博展出来的比较,不同点不多。

现在的故居据说是小张停留过得地方,本人没怎么住过,后来被改建成了江陵碑苑,碑也不多,七成是书法协会会员的墨笔,再后来江陵碑苑扩建成了张居正故居,很多人参观了都说比自己家的房子还新,大呼上当受骗。

但我本次来就是来受骗的,竟然在碑里看到了含张量,还感觉有点赚到。

碑上的字是独行不愧影,志息难为杰,小张真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

买了点带去新郑的纪念品之后就在荆州城墙上边吃莲子边跟同行荆州人讲了张居正的一些事,得到更多的是唏嘘。今生的钱今生使劲花,不带去来世也不带到地下,现在的荆州人也在过着如此的生活,;张居正的蜡像看起来忧心忡忡,总在不停地思考问题,不就是很多人对荆州人的刻板印象。

夏天开始倒计时,天气骤变的日子要到了,如逝去的河川一般不想前事,面对一切变化,是荆州人擅长的地方。但即使是前向き如荆州人,也会为几百年前张居正的生平感叹惆怅,觉得张居正一切生前身后事都不值得,终究还是,心非木石岂无感。

  

  

张文明墓墓志碑

荆人性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风光大办。张文明货真价实的荆州男的,埋的地方也挑风水宝地,自己风光让儿子头痛。但总之张文明不仅吃到了软饭还配享太庙(不是),谁不说他的一生过得如此恰到好处(

奥山:

似乎是小张相关史迹里相对冷门的一个,没有在网上看到太多清晰的图片,于是repo一下前阵子过荆州时看到的现状。


看到这块碑文的第一印象是大,几乎是碑亭里几块碑中最大的,可见当时摔盆打幡之风光。然而这块碑又是诸碑中风化最严重的,正文除了P3以外几乎磨损殆尽,比照片里看到的还要模糊不清。古来圣贤皆死尽。终须一个土馒头。




nullnullnull




但是荆博很贴心地在旁边附了4D的原文!


荆人基友吐槽:嗯嗯,荆人性是这样的。只要你够有名,就算几十年不回家,老家人也会积极给你打扫门前的。




null




碑的位置很好找,就在开元观碑亭比较靠近山门的一侧,非常推荐为饺子包醋来博物馆玩,很有80年代复古梦核感!


荆州整个城市也笼罩着一种长江中上游特有的凄凉味道,走在城墙下,抬头就能看见千年前泪脸高悬的月亮。当地人特别自来熟,在街上遇到了主动指导我和基友拍照的陌生姐姐,还跟出租司机在车上唱起了歌。


就让人觉得,さすが千面变化小张的家乡。

玄房寂寂春宵冷

特意来武当山找老胡的碑,这两天本来预报是中雨,但山中天气非常好,原来碑上写的就是老胡的武当诗(可惜老胡本人落款已经磨损不太可见),来之前在车上无聊把这首诗背了下来,看到王命重三个字一下就反应过来了:

老胡的字比想象中笔划细,秀气些,其他的碑文也拍了下来,应该是事件记录以及联诗,有些内容还可以看清:

  

嘉靖壬子年季春?后面就看不见了,实物字迹比照片更难辨认。

  给老胡带了一瓶枝江酒,陪他喝了一会儿,他喝酒我喝水:

给老胡带酒是因为来武当路上的事,当时从我的位置到汽车站要走路约3km,临出门的前一小时突然来了台风雨,一时间下得天上地下白茫茫一片,于是试图跟老胡沟通:天上的事你管,地下的坎我过,让我顺利去武当山看碑吧,一边打伞冲进雨中,五分钟后大雨转小雨,十分钟后雨甚至停了,只让鞋湿了一半,顺利登上去武当的大巴车。后来在车上才听友友说老胡能呼风唤雨,果然很灵,怕是在天上分管气象司工作。

  到了武当之后天气也很好,来之前担心如预报里的中雨,还算了一卦,看到无凶象才动身。但当天的天气竟然是凉爽的晴天,南岩八卦亭碑外风景是这样的:

  

其实八卦亭就是在南岩龙头香附近,南岩驸马题字旁边一个小建筑后面,这个地方很少有其他人知道,要问了南岩宫的景区老师才行,进一个窄门绕去后面,不是山上黄龙洞那个八卦亭。附近南岩石刻还有夏言师的巨大福康宁题大字可以一看。

  晚上住在武当山中,山间的风湿润而带着凉意,人声罕至,只听得鸟鸣虫鸣,五百年后如此,想必五百年前也是这般,今月也曾照古人,能和老胡同看一轮山月,也是人生一幸事。